膝骨關節炎

UMC119-06-05

瑞卬針對間質幹細胞對於膝骨關節炎的多重治療能力,透過建立不同典型的體外實驗平臺,來驗證瑞卬所生產之幹細胞所具有的治療膝骨關節炎之藥理能力。此外,在膝骨關節炎動物試驗模型中,實驗結果證實在給予間質幹細胞治療後,可改善碘乙酸 (monoiodoacetate, MIA)造成的大鼠軟骨損傷。

有鑑於此,瑞卬所生產之間質幹細胞,為具有未來臨床醫療潛力的功能幹細胞,可為膝骨關節炎患者提供一項創新且更符合需求的治療方式。UMC119-06-05已通過台灣 FDA IND 審查。

膝骨關節炎 (Knee Osteoarthritis, KOA),是一種膝關節功能退化衰竭的症狀表現,關節軟骨會持續性病變,且有贅生骨之增生,增生骨大多發生在關節邊緣或軟骨下方,俗稱「骨刺」。主要病徵為關節軟骨退化,由於骨骼之間相互摩擦,而造成劇烈疼痛。膝骨關節炎常見膝部痠痛無力,膕窩處僵硬不靈活、膝關節有摩擦聲,蹲下後不易站起來等症狀,只要氣候有所變化,膝蓋便開始疼痛、膝關節腫脹、僵緊,變成俗稱的「氣象膝」,甚至因膝關節囊的退化萎縮產生關節變形、行走困難,變成一跛一跛的步態。

影響關節炎的因素相當多,其中包含年齡、肥胖、遺傳、性激素、外傷與職業及運動過度使用傷害等。一般而言退化性關節疾病常發生在年紀較大者,而續發性的關節炎 (secondary OA)與關節創傷,關節內障礙病變症或關節發育不良有關,常發生在年紀較輕的患者。關於骨關節炎目前確切的致病機轉尚未完全證實,但在臨床上可以觀察到高風險因子如下:

  1. 年齡因素,身體的老化,關節軟骨對生長激素的反應變弱,關節日漸磨損,周遭韌帶變鬆而容易脫臼,降低關節穩定度。
  2. 性別因素,尤其停經後的婦女,雌激素的缺乏,骨骼含鈣量的降低,發生骨骼病變的機會隨之增加,皆會增加骨關節炎的發生機率。
  3. 遺傳因素,家族中有早發性關節退化或多發性關節炎的病史,罹患骨關節炎的機會也會提高。
  4. 意外外力因素,關節外傷,關節遭遇嚴重的撞擊、拉傷而未徹底的治療,容易引發骨關節炎。
  5. 作息與使用習慣因素,重覆的壓力,如職業性的壓迫,特定種類的運動,屬於機械性關節受損。
  6. 先天性疾病因素,關節發育異常而引起關節軟骨的破壞,如膝部的內翻或外翻,下肢不等長,脊椎側彎症等。
  7. 代謝性疾病因素,像感染、痛風,肥胖會增加關節面承受的壓力,都是容易引起軟骨的破壞、迫使軟骨提早退化之危險因素。

世界衛生組織(WHO)研究顯示,在6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,估計有10%至15%的人患有膝關節炎。聯合國的研究數據預測,到2050年全球範圍內將有20%人口約1.3億人患有關節炎,而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患者,將近4000萬人將因該疾病而嚴重殘疾。而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統計,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%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,58歲以上長者,每5人中就有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;70歲以上老人更有70%以上罹患關節退化性關節炎。醫療花費在2008-2014年期間,關節炎帶來的年度醫療費用為每年655億美元,並且隨著人口老化逐步上升。

膝骨關節炎現階段治療方式只能緩解症狀,無法完全治癒,常見的治療的方式包括非藥物治療、藥物治療及手術處理。

1    非藥物治療

物理治療可維持和恢復關節的運動範圍,減輕疼痛和減少肌肉的痙攣,增加肌肉的強度。適當的運動,不但可以降低體重,減輕關節負擔,也會增加軟骨中關節滑液的進出,加強關節周圍肌肉、肌腱和韌帶的結構。此外,使用拐杖、助行器及鞋墊也可減少關節的負荷。

2    藥物治療

2.1     止痛類藥物

前期的止痛類藥物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(NSAIDs)、COX-2 inhibitorsacetaminophen為主。其中NSAIDs雖可有效止痛和抗發炎,但其在胃腸道和腎臟的副作用相當大。COX-2 inhibitors較具專一性,且對胃黏膜及凝血功能的影響較小,但會增加心臟血管的危險。相較於NSAIDsCOX-2 inhibitors所帶來的副作用,雖然acetaminophen在治療骨關節炎造成的疼痛不比前者有效,但acetaminophen仍被建議為第一線的用藥治療。當病患在非藥物治療或藥物治療皆無反應時,於關節內注射皮質類固醇,能有效的改善疼痛及增加關節的活動能力,也有局部抗發炎及減少骨贅發生的效果。

2.2     抗軟骨磨損類藥物

主要以補充軟骨成分進而達到減緩關節磨損的效果。其中以玻尿酸、葡萄糖胺與軟骨膠在治療上常被使用。關節內注射抗軟骨磨損類藥物雖能減少關節疼痛且較少副作用,但需定期施打止痛。

2.3     關節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(PRP)注射

PRP是抽取病患本身的血液,經儀器分離處理後,取富含血小板的血漿,再重新注射回體內進行治療。PRP會釋放多種活性生長因子,具有促進人體組織修復及再生的功效。由於PRP 取自病人自身,相對取得容易、製程簡單、使用安全較不需考慮排斥的問題,然而目前未納入常規的治療方法,並非所有患者皆有效改善症狀。

3    外科手術

一般在病患有嚴重的骨關節炎,且有持續的疼痛及明顯的功能惡化時才會施行外科手術,常見的手術有高位脛骨與全關節置換手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