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卬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 (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,COPD),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产品研发 UMC119-06,为评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 COPD 患者的治疗效果,瑞卬开发透过建立不同典型的体外实验平台,来验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抗发炎、抗纤维化及肺部细胞损伤之功能。目前 UMC119-06 正执行前临床试验,预计在2年内进入人体临床第一期试验。
慢性阻塞性肺病 (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,COPD) 是一种常见且高致死率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。COPD 为一统称,包括慢性支气管炎 (Chronic bronchitis)、肺气肿 (Emphysema) 及慢性哮喘,为这三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综合。由于长期暴露于有害气体或粒子 (尤其是吸烟),导致呼吸道和肺慢性发炎,持续性呼气气流受阻 (Airflow limitation) ,渐进性恶化成呼吸道通气障碍的疾病。COPD 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,表征易与气喘混淆,且患者多半在四十岁以后才逐渐出现症状,往往被归因于老化所致而延误治疗时间,也因为初期症状为痰多、咳嗽,与普通伤风感冒相似,所以早期患者难以察觉,当病情逐渐恶化,患者会开始感到气促,尤其是做一些较耗体力活动时,气促情况会加剧。若情况再恶化,气促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,使活动能力下降,造成生活上的障碍。
COPD 致病原因来自长时间吸入有机或无机尘埃或化学刺激物(例如香烟、生物燃料、油烟以及空气污染微粒),一开始会启动模式辨识受体 (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, PRR) 如 TLRs,启动先天免疫系统。受刺激的上皮细胞和驻留在肺泡的巨噬细胞会产生各种趋化素 (chemokines),吸引发炎细胞包括单核球、嗜中性白血球与淋巴球到达肺部,这些免疫细胞及上皮细胞会透过释放蛋白酶 MMP9 降解弹性蛋白 (elastin)及释出 TGF-β刺激纤维母细胞增生,造成肺气肿与小支气管纤维化等症状。
疾病发展到后期,后天免疫系统被活化,T细胞和 B细胞数量增加,可能会形成淋巴滤泡 (lymphoid follicles),而树突细胞会被启动和数量变多。杀手 T细胞和辅助 T细胞也会增加,Th17 也有可能会放大嗜中性白血球引起的发炎反应。最终形成一种慢性 (可以长期控制但无法根治)、阻塞性 (气道被部分阻塞)影响肺部的疾病。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(WHO) 于2012年统计资料显示,全球已有3百万人死于 COPD,占全球死亡率的6%,且光是中国就有将近1亿人口患有 COPD,死亡率居各国之首,据欧洲统计,约75%的 COPD 患者未被诊断出,而国内患有 COPD 的瘾君子,也仅四分之一会就医,推估 COPD 到2020年,将成为全世界第三大死因。另一份「2014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药市场机会与临床实验平台分析」报告显示,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市场于2016年有近150亿美元。由于效率更好且便利性更高的药物进入,今后该市场预计以年复合成长率 (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,简称CAGR) 7.8%持续扩大,2020年扩大到200亿美元。
目前为止尚无药物能有效治疗或减缓 COPD 的病情恶化,但可藉由药物预防及控制疾病症状和并发症,降低 COPD 恶化的频率及严重度。现阶段 COPD 的治疗方式多为症状治疗,以支气管舒张剂、抗发炎药物、抗氧化药物、蛋白酶抑制剂、抗生素或粘液调节剂等药物缓解症状(包括解痉平喘、吸氧、抗感染与止咳祛痰),降低恶化率和病死率,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,却不能完全根治。
小分子药物是 COPD 症状治疗最主要的方式,抗发炎药物作为辅助,然而目前小分子药物都只能缓解症状,不能改善肺部组织的病理变化。即使药厂在药物上有改良或突破,也仅于使用途径或是半衰期延长,便于患者使用。轻度以及中度皆以支气管扩张剂来治疗,重度及极重度且常恶化患者,则会使用类固醇。
除此之外,药物的使用具有潜在风险,如类固醇治疗虽然有很强的抗发炎和免疫调节能力,但长期使用类固醇恐增加感染的风险。而蛋白药即使有疗效,但也可能受 ROS 攻击,丧失其功能而徒然无功。随着 COPD 患者病情的加重,在临床上一般会采取数种药物联合治疗,极其严重的患者将会采取多种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。治疗稳定期的COPD患者要考虑病人个别的严重度及对药物的反应。另外,肺部手术虽然可改善病情,但对于高龄患者,会有手术负担。
而干细胞的治疗方式,对患者的负担更小更适合。且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,未来在临床上可以有不需频繁施打的优势。在文献报导中也指出,干细胞释放的细胞激素在动物模式上能有效改善吸烟引起的 COPD 症状,因此干细胞治疗可望是 COPD 的明日之星。
脐带干细胞与小分子药物比较表
资料来源:宣捷製药整理